一、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出现的消极倾向
1.形式化倾向
有相当多的学校错误地认为素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仅是形式,升学、应试才是根本。学校虽然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和研究,建立了学生心理档案,但由于忽视教育者自身思想观念的转变,最终使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
2.个性化倾向
有些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放在少数学生心理问题的咨询和治疗上,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路越走越窄,大多数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心理健康水平无法得到提高。
3.医学化倾向
媒体报道我国中小学心理问题比率占30%,这一统计使一些学校将学生视为心理疾病患者,用诊断病人的量表测量学生,还通过医疗机构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给学生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和消极暗示,引起恐慌和压抑。其实,学生中有障碍性心理疾患的人不到总数的1%,大多数是适应不良的发展性问题,而非心理疾病。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是开展预防性和发展性的心理健康教育。
4.课程化倾向
有些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理解为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向学生传授心理健康知识,要求学生机械记忆,甚至还考试。其后果不但没有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反使学生承受更多的身心负担。
5.德育化倾向
即把心理健康教育视为学校德育的一部分,把心理问题与品德问题混为一谈。原因是把个体的需要片面理解为对利益的追求;对人的要求过于强调政治和道德品质,甚至把心理疾病视为品质恶劣和思想错误。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是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完善其人格,仅靠传统的学校德育是不行的。
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未来发展的趋向
1.普遍化
必将由现在的少数实验学校逐步扩展到一般学校,由经济发达的地区逐步扩展到经济欠发达地区,直至建立相应制度,步入正规化。
2.专业化
即向科学化和规范化发展,建立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师资队伍;制定执教人员的专业标准,通过考核颁发资格证书;高等学校也将大力发展相关专业,科研机构、医疗部门也将积极介入。
3.现代化
信息技术、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将使学生心理档案的管理、运用现代化,将扩大和增强心理辅导的层面;对教师进行专业训练;建立全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系统和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专家系统。
4.本位化
即利用全校教师整体教育全体学生,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制订共同的目标及重点,最大限度地集中教育的人力资源,给学生以更全面的影响。
5.本土化
教育理论与技术要适合本国、本民族、本地区的具体情况,能反映国家、民族及民众的心理特征。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运用的理论、方法、技术多数移植欧美国家,有些不适合我国国情。今后应注重将国外先进理论与我国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相结合,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 |
![]() |
![]() |
![]() |
![]() |